记者:市工业和信息化委(以下简称“市工信委”)更名为市工业和信息化局(以下简称“市工信局”)之后,由您出任局长一职。从荔湾区政府到广州轻工工贸集团,再到市直属政府部门,过往的任职轨迹对您适应新工作有哪些帮助?
江智涛:新的岗位线长面广、千头万绪,让我深感责任重大。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工作既有联系也有区别。过去作为企业管理者时,我要更多考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,带领企业开发出适销对路的拳头产品、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,而现在视野要更宏观,要围绕中央、省市的战略部署,充分发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的职能作用。具体来说,要统筹布局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,积极谋划推动高端高质高新的现代产业体系,协同各区和市直相关部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中产业合作交流等工作。
我在广州轻工集团任职多年,也曾在荔湾区政府工作过数年,工作中接触最多的是经贸领域,而广轻工也是一家工业和贸易双轨发展的企业。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,我也有信心能很快适应新角色的转变,为推动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工作取得新发展贡献力量。
记者:近些年广州轻工集团大力推动传统轻工业转型升级,您也曾提出要以创新驱动焕发传统制造新动能。放在全市制造业转型升级来看,市工信局将如何打造制造业发展的新动能?
江智涛:我认为,制造业是技术创新的“主战场”,是研发投入最集中、创新最活跃、成果最丰富的领域。制造业创新发展是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关键,最根本的要靠技术创新。
目前,市工信局主要从三个方面着力打造制造业转型发展的新动能。第一是打造一批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平台,包括建设好广东聚华印刷及柔性显示创新中心等4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,推动组建一批国家级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。第二是加大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的力度,鼓励企业运用新技术、新生产模式对传统产品升级换代,转向智能制造、绿色制造、定制化制造、成套型制造和服务型制造。2018年,市工信局共安排了5.24亿元财政资金支持了249个企业技改项目,重点投向了高端装备、汽车零部件、生物医药与健康医疗、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发展领域。
第三是推动融合创新,加速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,大力发展工业设计、现代物流、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。推动制造业和信息化融合发展,支持制造业企业应用信息化技术开展智能制造、“机器换人”等。
记者:广州下一步将如何在发展实体经济、制造业转型升级上发力,从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?
江智涛:制造业是现代经济的脊梁,是城市发展的支撑。接下来,市工信局会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,坚定不移地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,主要是壮大集聚一批新兴产业、推进实施一批重大项目、加快建设一批创新平台、落地见效一批专项政策。
在产业集聚上,主要是高标准打造十大价值创新园区,培育新能源汽车、智能装备、新型显示、人工智能、生物医药、互联网等6个千亿级产业集群,同时,我们也启动了低效园区提质增效和村级工业园整治提升工作。
在重大项目上,主要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,通过资本招商、产业招商,引入一批有影响力的、成长性好的项目,前期,我们引进了超视堺、乐金显示、百济神州、粤芯等44个投资额超10亿元的产业项目。这批项目我们将通过专人跟踪、清单管理、督导服务,推动这批项目早开工、早投产、早见效。
在创新平台建设上,主要是加快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,包括聚华印刷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、金发科技省级轻量化高分子材料创新中心、省级集群创新中心和省级智能网络汽车创新中心,聚焦前沿科技,攻关核心技术。
在政策落实上,将推动已出台的IAB产业、集成电路产业、超高清视频产业、互联网+先进制造业、汽车2025规划、大数据医疗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、降低制造业企业成本等政策落地实施,通过整合产业扶持资金,切实将财政资金对企业的扶持“扶到根上、帮到点上”。
记者:据了解,去年广州启动了“民营经济20条”的修订工作,即将推出“2.0版本”。市工信局将从哪些环节着手,推动全市深化营商环境改革?
江智涛:我认为,配置资源能力强、政务服务高效便捷、创新氛围浓厚、人才资源丰富的营商环境是企业所需要的。
广州“民营经济20条”出台后,市工信局联合了15个市直部门组成宣讲团进行巡回宣讲,组织开展了3次专项督查,邀请第三方机构对政策实施情况进行了全面评估。目前,“民营经济20条”的“2.0版”送审稿已提请市民营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审议。修订版本聚焦当前民营企业关切的痛点、难点,坚持以问题为导向,对原“民营经济20条”20多个政策点进行了细化完善,并新增了30多个新政策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