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国民经济数据近日出炉,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、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专访,解读工业经济形势,论述如何正确把握“稳中有进”、“稳中有变”、“变中有忧”的运行态势,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,坚持不懈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。
李毅中强调,当前国际环境不稳定不确定性上升,国内需求增长放缓,中美贸易摩擦影响显现,工业经济下行压力加大,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。我们要保持定力,问题导向,针对性破解,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。工业、制造业是立国之本、强国之基,在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历史进程中仍要发挥好支撑和带动作用。
从工业增速、企业利润等角度来看,您认为2018年工业经济运行主要呈现哪些特征?如何解读和工业经济密切相关的一些重要数据,您认为哪些问题或苗头应该引起关注?
李毅中:2018年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、稳中有进,质量效益稳步提升,结构调整继续推进,发展的韧性得到增强,要充分肯定。同时稳中趋缓、稳中有变、变中有忧,要分析掌握“变”和“忧”,增强忧患意识,采取针对措施。
从增长速度看,GDP增幅6.6%,规上工业增加值增幅6.2%,均保持了中高速,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.7%,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,实属不易。6月份以后增幅趋缓,9月以后分别为5.8%、5.9%、5.4%和5.7%,12月PMI指数49.4%跌至荣枯线下,工业增幅破6%的趋势会影响2019年的走势。
地区工业状况表现各异,东北恢复性好转,西部中部持平。其中需要关注的,东部工业增加值增幅下降明显,只有5.6%,同比回落1.1个百分点,其中12月只有5.0%,一些省市增幅下滑更为显著,甚至出现了负增长。而东部工业占了全国六成,如果东部向西部传导,将会影响全局。
从企业利润看,规上工业企业主营收入增长9%,利润高增长11.8%,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6.48%,同比提高0.16个百分点。工业利润增速放缓亦属正常,10月当月回落至3.6%,但11月出现负增长,反映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重。利润增长从行业分布看,主要集中在采掘业、原材料工业和电、热、气、水生产业,合计占利润增长的八成,而装备制造、电子制造和消费品制造业等中下游产业利润增长不多。利润增长有减税降费的改革效应,也反映出价格因素对利润增长影响仍然较大,利润的超常增长不可持续。从价格走势看趋于平和,上游价格涨势回落,末端价格如CPI由2017年1.6%上升到2.1%,涨势抬头,如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(PPI)由2017年6.3%回落至3.5%,12月当月为0.9%,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(PPIRM)同期由8.1%回落至4.1%,12月为1.6%,这将对上下游行业的利润增幅起到均衡作用。
供给侧改革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,但仍需继续努力。去产能粗钢已超额完成“十三五”1.5亿吨的目标,煤炭8亿吨的目标已完成6.5亿吨,工业产能利用率76.5%,与2017年基本持平,仍有潜力。规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56.8%,同比下降0.4个百分点,百元主营收入成本84.19元,同比减少了0.21元。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3.1%,但幅度减小,折算总能耗增加了3.4%,或从其他口径计算更高,是近几年新高,反映节能节电仍有较大余量。
“投资、消费、进出口”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,三者关系此消彼长,请您为我们解读2018年中国经济三驾马车的表现,有什么特点,有什么变化?
李毅中: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幅5.9%,持续走低,三季度只有4.2%,四季度有回升。如扣除价格上涨5.4%的因素,全年实际增长只有0.5%。结构有新变化,民间投资、工业投资有所回暖,其中制造业投资名义增幅9.5%,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6.1%。基础设施(不含电力)投资增幅跌落至3.8%,同比下降15个百分点,房地产投资仍然强劲为9.5%。
从国内消费看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.0%,保持了较快增速,与2017年全年10.2%相比,增势有所趋缓,12月为8.2%,为历年新低。汽车销售额多年来首次负增长为-2.4%,其中12月为-8.5%,如按产销量计下降更多。消费结构有改善,其中消费升级类商品销售增长较快,如家电、音像、通讯、化妆品等。实物商品网购额增长25.4%,占总零售额18.4%,同比提高了3.4个百分点。服务型消费增长较快,如信息服务、旅游、大健康等。
从对外经贸合作看,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9.7%,首次超过30万亿元,顺差收窄18.3%。进一步扩大开放,利用外资(美元)保持3%的增长,对外投资回暖增长5.1%,结构改善。由于中美贸易摩擦加剧,不确定、不稳定因素加大,7~9月应急进出口增幅反弹,但12月出口只增加0.2%,进口则为负增长(-3.1%)。
当今各国都在调整经济结构,“工业4.0”、“工业互联网”、“数字经济”已成为全球共识,在这样的宏观经济背景下,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“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”有什么深刻含义?
李毅中: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庄严宣告“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”,彰显了中央的决心,体现了国家的意志、人民的心愿。我国工业大而不强,仍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,身受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双重挑战,加快建设制造强国、网络强国,通过三个十年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,顺应形势、合乎潮流。
经过四十年改革开放,我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工业大国,进而要实现两个百年目标,建成现代化强国。美国挑起贸易战只是个表象,更存在投资、科技、人才、教育等方面对我国的封锁打压。要看到道路曲折艰难,要有长期准备,攻坚克难、迎击挑战,防范、化解、抵御各种风险。由于多种因素,我们不得不经受“缺芯少魂”的困境,承受卡脖子的“锁喉之痛”。约一半的核心技术、关键技术受制于人。关键零部件、元器件、关键材料的自给率只有三分之一,95%的高端、专用芯片依赖进口。例如美国对中兴、华为的封杀,就是典型的实例。这将更促使我们增强忧患意识,加强自主创新,实现自主可控,尽快改变被动局面。
习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“制造业是立国之本、强国之基”,您认为要实现两个百年目标,工业应该担当怎样的角色和任务?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历程能给我们什么启发和借鉴?
李毅中:实现两个百年目标,工业要发挥支撑带动作用。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,工业、制造业占经济比重过快下降的问题,必须引起高度关注。
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历程值得借鉴。我国工业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~2008年42%~41.2%的高峰平台降到2016年的33.3%(其中制造业约占90%),平均每年降1个百分点。如果这样降下去,到2020年工业占比大概为30%,其中制造业占比只有27%。资料显示,2015年末美国制造业占GDP比重比金融危机前提高了2.5个百分点达到14%,日本19%,德国23%,韩国29%。如果我国制造业占比低于韩国,而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只有韩国的三分之一,真的要引起高度警觉和重视。要遏制工业占比的继续大幅下降,好在2017年后有了变化,稳在33.9%左右。
要科学把握一二三产协调发展。第三产业能耗低(单位增加值能耗是工业的22%)、污染少、吸纳就业能力强(就业人数占44.9%)。积极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,提高在GDP中的占比符合规律。工业为服务业提供了物质和市场,生产性服务业就是工业的延伸和扩展,同时服务业促进了工业转型升级。大力发展服务业要从国情出发,不宜简单类比发达国家。我国近14亿人口,衣食住行用以及多样化的民生需求主要靠自己;建设强大的国防,陆海空天现代化武器装备要自己制造;我国是世界贸易大国,出口第一,工业品占货物出口总额的95%,进口第二,工业品占货物进口额72%。习总书记2013年7月曾指出“工业是我们的立国之本”。
多年来我国经济出现了“脱实向虚”的现象,中央很重视,也采取了很多措施,但仍然存在工业被空心化、被边缘化的现象。您认为应该如何切实扭转“脱实向虚”问题?
李毅中:解决“脱实向虚”,要澄清认识上的误区。针对问题,习总书记再次做了科学判断和正确决策。习总书记十九大以后视察江苏徐工,2018年10月视察广东、深圳,他指出“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”,“发展实体经济,就一定要把制造业搞好”。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有这么两句话,精辟、准确:“我国经济增长实现了从主要依靠工业带动转为工业、服务业共同带动,从主要依靠投资拉动转为消费和投资一起拉动。”在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号令我们“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,采取有力措施,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”。中央把“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”列为2019年七大重点任务之首。我们要深刻领会、准确把握、坚决贯彻,发挥好工业、制造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、带动作用,“发挥好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有效投资的关键性作用”,实现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。
把建设制造强国置于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历史进程之中来审视,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评价当前我国工业化的发展阶段?有观点认为中国已经进入“后工业化”,是否太超前了?
李毅中:从现在到2050年,我们要科学把握实现工业化并进入后工业化的历史进程,要从国情出发,分阶段完成使命。我国区域差异大,但是就全国来说,当前正处在工业化的中后期或后期,而不是“后工业化”。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,2035年全面工业化,经过努力可以力争提前,但认为我们现在已进入“后工业化”是否太超前了。
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2017年6月发表“白皮书”提出了“工业化综合指数”,我国是84,其中长三角、珠三角和京津地区是93~98,长江经济带是85,东北是76,大西北、大西南58,个别欠发达省区在50以下。这是一个符合实际的、科学的评估。
实现工业化是整体概念,任何一个地区都不可能脱离全国一盘棋。东部的优势是人才、科技和市场,中西部有资源、能源和劳动力的优势,要优势互补、相互依存、协同发展。
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“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”。“三去一降一补”既是一场攻坚战,也是长期的战略任务, 您认为“去产能”的核心是什么?
李毅中: “去产能”的核心是淘汰落后,要常抓不懈。近几年去产能成效显著,腾出了市场、优化了资源,保护了环境,提升了发展的效益和质量。“过剩产能”大体上可分为三类。如钢铁、煤炭、水泥、电解铝等为绝对量过剩,需求已达或接近峰值;玻璃、造船等为结构性过剩;风电设备、光伏材料等为成长中过剩。这三种过剩又有交织,对不同行业要分业施策,共同点在于落后必淘汰。淘汰落后又是动态的,跟不上科技进步,今日的先进明日也会落后,淘汰落后、化解过剩要持之以恒。
对非法建设和生产的产能,例如非法小煤矿、小钢铁、小水泥、小火电、小化工依法强制关闭;对经营状况恶化资不抵债的“僵尸企业”依法破产;对在质量、安全、环保、节能上或违规或严重不达标的依法依规停产整顿、限期改造,拒不改造、改造无望的退出市场。对于过剩但尚不属于“落后”之列的产能,则引导优化升级、开拓市场。对于可通过改造优化达标的企业要留给时间、空间,并给予指导、支持,有的还可实行真正的“减量置换”,不要一刀切简单粗暴行事,以致削弱生产力、得不偿失。
“去产能”不仅盯住存量,更要把住增量,实施“鼓励类、限制类、禁止类”的产业政策。即使是战略性新兴产业,也要防止新的“落后”、“过剩”。如多晶硅制造本身是高耗能、高排放,要严格电耗标准,四氯化硅排放要无害化处理。又如“数据中心”全国已有5.6万个,年耗电1200亿度,占全国用电的2%,接近上海市的用电量,已存在重复建设状况。
“去库存、去杠杆、降成本”,是提高资产盈利能力的重要手段,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。在贯彻落实相关政策措施时,您认为要重点关注哪些问题?
李毅中: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,要“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,实质性降低增值税等税率”,工业制造业应当是重点,据调查,规上工业企业税负占主营收入约5.7%,收费约占2%。目前全国增值税分三档,制造业虽然由17%降为16%,但与其他行业两档的增值税(10%、6%)相比,负担重、也欠公平。
建议取消16%档次,可分三年过渡。制造业是重资产,建设项目购置设备征交增值税“留底”负担重,也应改进。企业还普遍反映社保费改税实际增加了负担,建议深入调研妥善处置,并逐步降低税率。提高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纳税起点,继续放宽小微企业所得税减半优惠。
经过整顿,“乱收费”、“乱摊派”得到遏制,一些“合规”的收费减少了,“放管服”改革也减少了企业的办事成本,但仍有较大削减余地。企业要利用外部条件改善的机遇,巩固深化降本增效的成绩,努力提高盈利能力。只有利润率提高了,资本才会流向制造业,这是改变“脱实向虚”的根本路径。
扩大和加强对制造业和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,措施已经不少,但重在落地见效。反映在新增贷款和贷款余额中,工业占比多年来分别只有12%和15%左右。建议处理好金融防风险和支持工业转型升级的关系,“去杠杆”也要掌握尺度。当前更要关注经济下行、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重的状况,改善金融调控,防止和纠正对工业企业特别是对民营企业不合理、不公平的“惜贷”、“抽贷”、“停贷”的现象,畅通资金流向。企业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交流,力争优惠政策到位兑现,要严格财务管理,按时偿还贷款本息,保持“诚信为本”的良好信誉。
大力降低工业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是“去杠杆”的重中之重。数据显示,2018年11月末,全国规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56.7%,同比降低了0.5个百分点。央企前三季度平均为66%,同比下降了0.5个百分点。但央企负债率高出全国规上工业企业10个百分点,更高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一般小于40%的水平。如何逐步降低?当然要靠企业努力增加盈利,增加资产负债表中“未分配利润”,提高所有者权益;争取扩大直接融资,减少负债;企业要坚定主业、防止盲目扩张。同时国家要给国企注入资本金,这是资本收益的重要功能。
如何全面理解、准确把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的“要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,加快补上经济发展重要领域短板”?工业领域如何通过拉动有效投资,补短板、强弱项,加快新旧动能转换?
李毅中: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,加强和改进对投资的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效果。但近几年也出现了投资增幅过缓、投资效率低下的新问题。投资名义增速已从30.5%降到2018年的5.9%,剔除价格因素后的实际增速已从33.7%降到0.5%。工业投资近几年增幅更低,如2017年名义增幅仅为4.1%,好在2018年回升到6.4%,其中制造业为9.5%。不过扣除价格因素5.4%后,实际增幅就很小了。再看投资效率。用“增量资本产出率”这个指标,即增加单位GDP所需要的增量资本,由于多种因素迭加,已从本世纪初的4上升到6~7,即投资效率大为降低。
我国的投资总量够大了。“投资率”这个指标指的是当年投资转化形成的增量资本占当年GDP的比例,2010~2014年达到峰值47%~48%,近两年回落到44%~43%。与发达国家工业化前后相比,日本、韩国工业化前投资率最高分别是35.9%和39%,从国情出发,我国目前的投资率还是合适的。
加快新旧动能转换,工业、制造业补短板,无论是发展新兴产业还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,都需要投资支撑。看来把投资实际增幅控制在与GDP增幅(不变价)相当是可以的,但过低过缓就没有后劲了。要扩大、完善基金支持,借以撬动企业、金融机构和社会投资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说到有效投资拉动时,首先讲到“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”,更显其重要性和迫切性。李克强总理强调“加快实施新一轮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”,具体明确了多项支持政策。我们要认真落实见效。企业要集中力量稳投资、补短板、强弱项、调结构,用好政策、取得支持,加快建设项目,特别是绿色、智能改造、数字化转型,做强做大做优。
以上一些思考与大家做个交流,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。 |